发布时间:2023-11-05 19:13:06
学校现有校园总面积1048亩,在校全日制本科生8500余人,研究生8700余人,长期留学生1800余人。网络与继续教育各类学生近30000人。教职工3000余人。现设23个学院,3个系,17个研究院(所、中心)。图书馆书刊藏量300余万册,电子图书近20万册,各类中外文数据库近60个。
学校在“七五”、“八五”期间,被确定为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十所大学之一。“九五”、“十五”期间,又被首批列入“211工程”建设计划。
百年校庆之际,教育部和北京市决定重点共建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还将北京师范大学列入支持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学校乘势而上,顺利进入了国家“985工程”建设计划。
2006年9月召开的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确立了“十一五”期间的发展目标和任务:深化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全面推进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实现由传统高师向综合性大学的战略转型;紧紧抓住“提升质量、突出特色”的主线,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完善运行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使教学科研整体水平和学科综合实力全面提高,知识创新、服务社会和参与国际竞争等方面的能力明显增强,为建设综合性、有特色、研究型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是1902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她开创了中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先河。1908年改称京师优级师范学堂,独立设校。1912年改名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所师范大学,1931年和1952年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辅仁大学先后与北京师范大学合并。一百年来,北京师范大学始终同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自由、民主、富强的进步事业同呼吸,共命运,师范学堂及其后的师大师生在“五四”、“一二九”等爱国运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以李大钊、鲁迅、梁启超、钱玄同、吴承仕、黎锦熙、陈垣、范文澜、侯外庐、白寿彝、钟敬文、启功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名师先后在这里弘文励教。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形成了“爱国进步、诚信质朴、求真创新、为人师表”的优良传统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培养了20余万优秀师资和各类专门人才。
现有本科专业55个,2002年成为教育部首批6所拥有本科专业自主设置权限的重点高校之一,有15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9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6个博士后流动站,16个硕士、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硕士、博士点数在全国高校居于前列。有16个国家重点学科、6个北京市重点学科。
现有2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5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2002年经教育部、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在我校建设“国家生命科学技术人才培养基地”,2003年批准我校为“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基地”,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秘书处设于我校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与有关单位共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8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工程中心(研究院、网上合作中心),5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个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北京市文科研究基地。先后获准建设北京市大学科技园、国家大学科技园。2003年,北京师范大学“大学科技园区建设工程”,顺利通过教育部、科技部联合组织的评估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