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专访>详情

李虹霖:传播典籍之美 共享文化之乐

发布时间:2023-10-19 10:52:15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2月30日的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近日,筹备了三年之久的国家典籍博物馆试运行,并推出首展“国家图书馆馆藏精品大展”,可谓恰逢其时。作为国内首家典籍博物馆,国家典籍博物馆从筹备至开馆始终为社会各界所关注与重视。那么,其整体筹备思路及过程是怎样的?在保护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有何新体现?本刊就此邀请了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国家典籍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李虹霖进行对话。

三年磨一“剑”

文化周刊:国家典籍博物馆于今年7月开始试运行,整体筹备思路及过程是怎样的?

李虹霖:国家典籍博物馆于2012年7月经中央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复、国家图书馆加挂牌子成立,在国内尚属首次。它作为图书阅览的一种新形式,是以收藏、保护、宣教和研究为主要职能的新的文化交流平台和学术平台,可以使博物馆与图书馆的功能充分融合,发挥各自的服务优势,真正“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2011年7月,作为国家典籍博物馆主体建筑的国图总馆南区一期维修改造工程开始,改造方案考虑到未来博物馆的功能需要,经张锦秋院士等建筑学著名专家的论证,为博物馆的建筑条件奠定基础。2012年12月,藏品研究专业人员在征求业界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开始遴选展品和展览大纲的撰写工作,数易其稿、反复酝酿,于2013年10月最终完成首展陈列大纲,并根据大纲所确定的展览主题及主要展品特点,开始首展的展陈形式设计工作。今年年初,依据展陈设计概念方案,开始首展的深化设计工作,全面推进首展进程。

国家典籍博物馆自筹备以来,十分注重博物馆安保工作,后勤服务中心也做了很多工作,如展厅的空调恒温恒湿系统正常运行直接影响展品保护、24小时电力保障等。可以说,只要与博物馆运行相关,都会严格把关、层层落实,并在试运行期间进行检验。

文化周刊:筹备过程中您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李虹霖:俗话说:“头三脚难踢,开锣的戏难唱。”作为国内首家典籍博物馆,筹备过程中探索性的尝试几乎在很多方面都会遇到,要说哪一点感受最深,确实不容易总结。作为参与筹备的一员,我想说的是,无论身处哪个岗位,大家始终怀揣自信,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真诚地在国家典籍博物馆这片“土地”上挥洒着青春和汗水。典籍博物馆的专业队伍中很多都是年轻人,“80后”甚至“90后”,如果说未来的国家典籍博物馆会以怎样的面貌立于业界,我想说,这里有充足的人才储备,有知识更新最快的一代,有最具活力的未来。

“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文化周刊:典籍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您觉得,国家典籍博物馆在保护与弘扬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哪些重要作用?

李虹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我理解这句话大概有三层意思,可以说,国家典籍博物馆的建设是在向这三个方面努力。首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让优秀的传统文化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展现出来。其次,进一步拓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拉近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公众的距离,进一步增进社会公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凸显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服务民众相结合的创新思路。再次,建成传统文化的教育基地,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建设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

文化周刊:这些典籍在内容方面主要涵盖哪些类别?主要来源有哪些?在典籍选择上遵循哪些标准?